六月初一,水陸大軍乘著順風,跨越大江。拿起手中的長戈,大刀殺向乾坤王朝的軍隊,不同隊伍的軍隊都鼓起勇氣地繼續殺向乾坤王朝的軍隊,絲毫沒有退縮,乾坤王朝的軍隊又驚又懼,很快就潰退而來,到了江邊堡壘,被趙無忌的軍隊一齊捕獲。軍隊餓了多日,一見糧食和牲口,眼都花了,都搶著搬運,打算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趙無忌看出軍士意思,和呂冰商量,乘勝直取太平。把船纜都斫斷了,推人急流,霎時間順流東下,江麵上空洞洞片帆不見,諸軍慌亂的叫苦。趙無忌下令說道,前麵就是太平府,子女玉帛無所不有,打下了任意搬運回家。軍士無法,兼之聽說可以隨意行動,都動了心,飽餐後徑奔太平城下,攻進城放開手大殺大搶。趙無忌事先叫宋乙寒寫了禁約,不許擄掠,違令按軍法處置,四處張貼,調一排執法隊沿街巡察。軍士看了詫異,都住了手。有一小兵不聽,立時斬首,太平一路的百姓才免了此劫。又怕軍心不穩,叫當地大財主獻出些金銀財帛,及時分賞將士,將士得了彩頭,小兵自然不敢說話了。從和州渡江是巢湖水軍的功勞,朱元璋在船上擺酒慶功,把李扒頭灌醉,捆住手腳,丟在江裡。雙刀趙不服,逃歸徐真逸。李扒頭部下諸將,無主將,也無船隻,隻好投降,趙無忌從此又有了水軍。太平地方儒士李習、陶安首先來見趙無忌,趙無極詢問道:“有何道教之事?”陶安說:“如今天下群雄並起,不過都是搶子女玉帛的宵小。將軍若能不跟這群宵小一,比如不殺人,不擄掠,不燒房屋,那麼再東取集慶,可以做一番大事業。”趙無忌很以為然,留在元帥府做令史。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為知府。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趙無忌大元帥,以宋乙寒為帥府都事,汪廣洋為帥府令史,潘庭堅為帥府教授。而且征兆鄉下的老百姓做民兵。並將居民蓄積,等等的運進城中,以方便來固守此處。趙無忌想了想,決定以後還是要多征收賦稅,但是不再強迫老百姓做農活,而是發放米糧。趙無忌想了想,覺得太平府太偏僻了些,決定遷至和州。李習聽後欣喜,連忙稱是。李習又提議道:"不知將軍可否請來孔丘先生,教學生如何治理太平府?"孔丘是孔融的弟子,是儒門大家。孔丘性格淡泊,不愛爭鬥,卻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趙無忌沉吟,最終答應下來。孔子性情淡漠,不善言辭,但是卻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而且對儒道研究極深,可以幫助他處理政務。趙無忌叫了孟文煥,孟文煥立刻去請孔丘過來。 過了一會兒,孔丘到了。趙無忌給孔丘介紹,孔子年約五旬,長須白眉,身材修長,麵色紅潤。孔子見到趙無忌後微微拱手,說道:"孔丘見過大元帥。"孔子的態度謙卑,趙無忌連忙回禮。孔子說道:“請將軍讓孔某先檢查一番。"趙無忌點了點頭。孔子檢查完後,說道:”大元帥不必擔心,孔某的學識雖然淺薄,但也不會亂來。"“先生儘管試試吧!"太平地方,各個都想要這塊肥肉,可惜他們都找不到理由。趙無忌一統江山後,便將此地作為自己的後院,並在城內修建了宮殿,專門用來招待重臣,以彰顯自己的地位。趙無忌的軍隊雖然驍勇善戰,可畢竟是人多勢眾,太平府還是沒有守住。不過,在趙無忌的策劃之下,他的軍隊隻有三萬多傷亡,剩餘都在和州收複了土地。太平府的地方上百年來都是繁華富庶,經濟發展迅猛,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好的,因此太平府的百姓對於趙無忌的統治,還是十分尊敬的。不過,在和州收複後,趙無忌並未讓百姓遷往其他地方,而是將太平縣遷往了都護府,並派官員監管。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不給任何人有機會吞噬太平縣。這一切做完,已經是七個月後。七個月後,大軍已經到達了江南,趙無忌命軍士在河岸邊休息,自己帶領眾將前往太平縣。太平縣,太平府的都督府,位於太平郡中部的太平城外,離太平城約五千裡。都督府的周圍是一望無際的荒蕪土地,隻能靠人力耕種。趙無忌想,太平府有了土壤,以及人口,以及豐富的資源,可以發展壯大,不愁沒有強敵。宋乙寒卻不讚成,他認為太平府不宜久駐,因為這裡的百姓都是農民,沒有經曆過戰爭,沒有接觸過外界的殘酷,不能給他們足夠的信仰。宋乙寒建議讓趙無忌去太原府任職,由於趙無忌是趙匡胤的親弟,又是太原王氏的嫡孫,趙匡胤對趙無忌還是比較信任,會派遣他擔任太平府的縣尉。宋乙寒的意見是,趙無忌在太平府做官的目的,就是擴充兵馬。趙無忌想,趙匡胤在世時,他是一名少年,不能像趙匡胤那樣,把太平府當成自己的領地來管理,現在趙匡胤不在,就該讓他嘗試一下這個權力。他也知道,現在他的身份很敏感,必須低調行事,所以宋乙寒說得有道理。他決定去太原府任職。他離開時,特彆囑咐宋乙寒照顧好太平府的百姓。太平府百姓都知道新任的元帥很好,也都願意幫助他,他很滿意這樣的情況。......三十歲左右的年紀,長相英武,身材高大,氣度沉穩,身上穿著一襲黑色的盔甲,腰挎大刀,胯騎白馬,手握韁繩,在太平府馳騁。正是一員猛將的最佳模板。"將軍,前方五裡,太平府就到了。"宋乙寒指著遠處說道,太平城的房屋,一半都落在了宋乙寒的肩膀上,趙無忌對他的能力很是佩服,也非常放心。太平府的位置在巢湖西北方,靠近太平河,河麵寬闊平整,水流湍急,但太平城的城牆卻非常堅固。太平城的防禦,是趙匡胤在世時,親手布置下來的,趙匡胤死後,趙無忌把這座城池交給宋乙寒,希望宋乙寒好好打理,把這城變成自己的後院,讓它成為自己的私產。宋乙寒答應下來,趙無忌很放心,命令船速加快。船艙內,趙無忌閉目養神,思考著太平府要如何管理。趙無忌想起一個人,那就是曾經和他一起參與了剿滅黃巾的張遼。張遼和他是同胞兄弟,但兩人的關係,並非兄弟那麼簡單,而是競爭者,兩人從一出生就注定了不能在一條戰線上。在趙匡胤死後,趙無忌的兒子趙雲繼承了大統,趙無忌也沒有再提起和張遼有關的事。趙無忌在趙家,隻能說是一個旁係的庶子。他叫趙無忌,是太平府的縣尉。他在太平府住了幾個月,太平府的百姓都很愛戴他。這天傍晚,趙無忌帶著士卒,騎馬巡邏,忽然看到一輛馬車駛入太平府。趙無忌連忙喊停了士兵,下了馬,走進那輛馬車。"請問你是?""趙無忌!""哦,是太平府的縣尉吧?我是太平府的府丞,我叫吳大誌,我來找趙都督的。"趙無忌一聽府丞兩字,心頭一跳,難道是趙匡胤來了嗎?他連忙道謝:"有勞吳大誌了。"吳大誌笑著說:"趙都督不必客氣,不過,趙都督,你是不是不歡迎我呀?"趙無忌連忙賠禮,解釋說:"吳大誌,您誤會了,隻是不知您來找趙某有什麼事?""嗬嗬,你不要緊張。是這樣的,今日趙都督剛走,我想去送送他,順便看看有什麼能幫忙的地方,你能不能告訴我?""啊,不用麻煩您,我已經叫士卒去辦理了。您有何貴乾,隻需吩咐一聲即可。"是個有魄力的人物。他坐在太平府的最高的樓閣之上,俯視整個太平府。“趙元帥,這裡已經是太平府的最高位,您是不是要考慮換個地方,這裡風大雨大的,對身體也不利啊!"一名文士勸諫趙無忌,他的聲音不大不小,但剛好能被整個太平府的百姓聽到。趙無忌微微笑了笑,說道:"太平府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人傑地靈,我很喜歡。不過,我覺得這裡挺適合我的,畢竟我還沒有做好準備。""既然如此,那就讓我這個老者陪伴你吧!"說著,那名老者站了起來,他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頭戴綸巾,白胡子飄飛,衣服穿得樸素,手裡拎著一個酒葫蘆,很顯然是酒鬼一枚。"老先生,你是?“趙無忌很奇怪。那老者搖頭晃腦地道:”我是一個老酒鬼,不喜歡那些繁文禮節,隻喜歡喝點酒。你叫什麼名字?"“趙元帥!"那老者哈哈笑道:“趙元帥,你的名字真好聽,好像趙公明,你是不是趙元帥?""正是趙某!"那老者說道:”我叫周文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