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間,明教軍隊**,來回地繞彎子,乾坤王朝軍隊使儘方法抵抗和進攻,大敵當前,顧不到這個新起來的小頭目。倒是便宜了趙無忌,在這期間,趙無忌逐漸鞏固地盤,擴充實力,逐漸消滅群雄,開辟疆土。而且,更有利的是地理位置,他和乾坤王朝大軍中間,恰好隔著三個政權,東邊是寧昌國,北麵是大明王,西邊是徐壽輝,這三個大衛星保護著,使他無從受到元軍的主力攻擊。等到大明王軍力已被乾坤王朝消滅的時候,兩敗俱傷,乾坤王朝的軍力也被久戰削弱了。趙無忌呢,相反的已經廣土眾民,成為最強大的有組織、有訓練、有經驗的實力者,可以和乾坤王朝的軍隊打硬仗,比一比高下了。在這鬥形地帶所受到的軍事威脅,東邊鎮江如落在寧昌國手裡,可以直搗應天,刨根挖窩;南邊寧國如給徐壽輝(真逸)占了,背上插一把尖刀,也不得安穩。要確保應天,就非取得這兩個據點不可。趙無忌在應天才安頓停當,即派呂冰統兵攻下鎮江,分兵占領金壇丹陽等縣,向東顯出一個觸須。到六月又派鄧愈攻下廣德路,堵住後門。在出兵時,趙無忌自己留守老家,怕諸將還是過去那一套,殺人放火,**搶劫,和人民作對,失儘了民心,於是和呂冰說通演一場戲,故意找出呂冰錯處,綁了他說是要殺頭,宋乙寒和一群幕僚再三求情,說好說歹,才放了綁,當麵吩咐,這次出兵,取下城子,不燒房子,不搶東西,不殺百姓,才準將功折罪,徐達叩謝了。破鎮江時,百姓安安靜靜,照常做事做買賣。彆的州城縣聽說趙無忌的軍隊不殺人,軍紀比韃子好,放了心,不肯拚命抵抗。這名氣傳遍了,趙無忌軍事上的成功有了保障,地盤跟著一天天擴大,力量也跟著一天天膨脹了。接著分遣諸將攻克長興、常州,親自攻下寧國,又先後占領江陰、常熟、池州、徽州、揚州。在乾坤王朝十七年,坤曆1357年這一年中,把應天周圍的軍略據點全數取下,作為向外進攻的前哨基地。在戰略上,北起江陰,沿太湖南到長興,劃一條直線,構成防線,堵住寧昌國西犯的門路;寧國徽州屯聚大兵,安排進入浙東;西線和天完(徐壽輝國號)接境,以守為攻;北麵是友軍,不必操心。看準了周圍情況,先伸出南麵的鉗子,吞並和本部完全隔絕、孤立無援的浙東元軍。形勢已經和一年前大大不同了。趙無忌明白讀書的好處,苦於自己讀書不多,許多事說不出道理,因此,很尊敬有學問的讀書人。也明白讀書人能講道理,替人出主意,很可怕;誰對他們客氣,給麵子,養得好,吃得飽,就替誰出力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