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奇怪的使團(1 / 1)

大漢狂徒 司馬栩 999 字 2個月前

陳湯成親後,開始享受齊人福,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改革已經完全開展,再也沒有人敢遊行抗議,陳湯既不用上朝,又不用去統領禁衛軍,陳門那裡又有陳以天負責,陳湯隻呆在家裡,新婚燕爾的他好不快活。 易夢等美女看陳湯整天不務正業,一直在勸說陳湯去上朝,去處理公務,但陳湯打死都不去,陪著自己幾個美人兒妻子,最後她們都無可奈何。 這樣一來,陳湯也成了白吃白喝的人,和那些世卿世祿的差不多。前幾天陳湯還打擊他們,如今成了自己,似乎有點諷刺的意味。 在陳湯的不懈努力下,卓文君和樂縈都有了身孕,其他美人不知道多羨慕,於是陳湯隻能更努力。 突然有一天,張易之來找無聊的陳湯。 張易之是長安府的府尹,雖然官位沒有陳萬年等人的高,但在長安其他人的眼中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一般張易之要見什麼人,讓禁衛軍去帶人,或者請人到長安府即可。 陳湯就不一樣,陳萬年和李和寧的女婿,成親當天皇帝劉治也送上賀禮,在無形中陳湯的地位暴漲幾個等級,在很多官員眼裡,陳湯已和陳萬年等人是同等的存在,所以張易之要見陳湯,必須親自上門。 成親後,陳湯除了自己幾個嶽父,基本沒和什麼官員有過來往,張易之來找自己,應該有什麼事,連忙接見張易之。 在大廳上麵,送上茶水,打了幾句官腔,陳湯就問道:“張大人來找我,有什麼事?” 張易之在陳湯麵前恭恭敬敬的,然後才說道:“陳大人是不是吩咐了湖陽縣的縣令,關於軍餉的事情,托付給下官,讓下官轉告大人你?” 軍餉的事情都過去了很久,鬼軍一書來龍去脈,陳湯從蒼井美佐子那裡知道是安王讓人做的,再也沒怎麼關注過,離開湖陽縣前吩咐孫大偉繼續跟進,如果有消息就到長安找長安府的張易之。 然而陳湯都差不多忘記了,等張易之提起這事,才恍然大悟。 “張大人你就是為這事而來?荊州那邊有消息?”陳湯問道。 “的確有消息,湖陽縣的人早上到了長安,下官連忙來告訴大人你,根據他們帶來的消息,那本書的作者,還有印刷廠的人,全部都消失了,荊州太守隻有一幅畫給陳大人。”張易之說著,取出一幅畫遞給陳湯。 “什麼樣的畫?”陳湯接過畫問道。 《風月鑒》等一係列的書,都是安王讓人做的,幕後黑手陳湯已經知道,現在沒有太在意結果,接過畫也沒第一時間打開。 “這是大人你的東西,下官怎敢隨便看。”張易之拱手說道。 “我已經知道了,多謝張大人你來一趟,快到午飯的時候,大人你留下來吃飯再離開吧。”陳湯客套地說道。 “不了……不敢麻煩陳大人,下官在長安府還有公 府還有公務要忙,多謝陳大人的美意。”張易之哪裡敢留下來吃飯,肯定會推辭,陳湯也不過客氣客氣而已。 送走了張易之,陳湯奇怪地打開那幅畫卷,上麵印著樂家的logo,看來樂家的造紙印刷術在大漢是第一流,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真能流芳百世。 得意了一會,陳湯才將畫卷展開,看到畫裡的人後,陳湯先愣了一下,又笑了。 “原來是小王爺劉揚,真的沒死,劉普怎會看著你去死。”陳湯笑道,又將畫卷隨手收起來。 鬼軍那本書是安王劉普製造,在背後居然是劉揚監製,所以荊州太守才會將劉揚的畫像送過來,劉揚肯定一大早逃跑了,能把劉揚大概地畫出來,說明荊州太守用心辦事。 軍餉的事情基本完結,沒有證據可以對付安王劉普,陳湯還會用其他手段對付他們,鬼軍那本書暫時彆管。 吃過午飯,陳湯又回歸了無所事事的狀態,和家裡的美人胡混一個下午,晚上陳湯被陳萬年叫走了。 —— “東瀛、匈奴和康居三個國家的使團,在這兩天先後到了長安,聖上從來沒邀請過他們,但是他們不請自來,聖上也不知道為什麼。”陳萬年首先說道。 三個國家的使團,在今天下午全部抵達長安,劉治親自接見,問及原因,隻有匈奴的呼衍化說是為了匈奴和大漢以後的戰與和關係而來,其餘兩個國家聲稱是來大漢遊玩。 千裡迢迢出使大漢,隻是遊玩,沒有人會相信。 所以劉治懷疑他們彆有用心,陳萬年同樣是這樣想,便將陳湯叫過來,詢問陳湯有什麼意見。 陳湯聽完陳萬年說的,沉思一會才說道:“康居來意是什麼,我猜不到。匈奴來大漢,可能隻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為了和我們大漢講和而來的,第二可能是試探我們匈奴的實力,或者還有第三個可能,我們猜不到而已。當然,匈奴人想做什麼,隻有他們才知道。這些,嶽父你也猜到了吧?” 陳萬年輕輕點頭:“老夫的確想到,東瀛人前來,目的可能和匈奴人差不多,但是根據老夫對東瀛的了解,東瀛人比起匈奴人的野心更大,也比匈奴人更自大。” 陳湯讚同地說道:“的確是這樣,東瀛人已派出奸細潛伏在我大漢多年,與安王劉普狼狽為奸,但我們兩個國家相隔一個大海,他們自大自負,與狼一般的匈奴相比,東瀛暫時不足為懼。” 現在不足為懼,以後就不一樣,陳湯從現代社會穿越來,知道以後東瀛會發展壯大。 頓了頓,陳湯又說道:“匈奴和東瀛,可能是這些原因,但是再加上一個康居,顯得更詭異,猜不透。” 陳萬年說道:“大漢和康居,隻有經商關係,沒有任何衝突,他們根本不應該和匈奴自己東瀛一起過來,而且康居很弱,遠遠不如我們大漢,怎敢覬覦大漢江山。” 所以多了一個康居,所有都變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