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遙遙跟隨(1 / 1)

明末達人秀 一掌擎天 1112 字 2個月前

孫傳庭與徐光啟看著高文采離去的身影,兩人的神色很是輕鬆,後者卻突然問道:“孫大人,本官實在想不明白,高文采不過是一個錦衣衛千戶,位階不過正五品,您為何如此重視,不惜降低身價的親自相迎?” “嗬嗬....” 孫傳庭很是沒有來由的淡淡一笑,顯得很是突兀,並未回答徐光啟的詢問,而是直直地迎向對方疑惑的目光,徐徐說道:“徐大人,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個月以來,凡是皇上提拔的官員,年齡多是在三四十歲之間。” “而且,破格提拔、委以重任的年輕官員也是越來越多,根本就不在呼朝堂上的那些老臣反對。從武科開試的這一改革舉措來看,皇上越來越倚重武將。” “如果梳理一下皇上這段時間的為政舉措,以及預判一些政策所帶來的結果,不難發現,照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武將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高,直至可以比肩文臣,甚至於超越。” 然而,徐光啟的反應卻是很怪異,又是點頭,又是搖頭,緊接著拋出一句話,不知是在回應孫傳庭,還是在喃喃自語。 “真是搞不懂如今的朝局,越來越看不清咱們的這位新皇上,這究竟是要乾什麼?” 兩天之後,大名府的官道之上,崇禎一行人遙遙地跟在一個數千人的押送隊伍之後,不疾不徐的趕著路, “李若珪,事情查得怎麼樣了?有沒有得到證實?” 化身為尤檢的崇禎直直地盯著前方的押送隊伍,目光閃爍不定,旁邊化裝成普通隨從的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珪(相當於副錦衣衛指揮使),聽到詢問,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張口就回答了出來。 “公子,已經確定了,根據先行的錦衣衛暗衛來報,打聽到的消息,這支隊伍壓送的米豆是從天津運到大名府,承辦的人員是開州的官吏,私自動用了地方的裡甲,允諾那些裡甲,以朝廷的賦稅抵扣行腳費。” “那他們怎麼起了爭執呢?” 崇禎的眉梢挑了挑,這樣問之時,心中已經有了某種猜測,雖然還不是真相,但也**不離十。 “公子,這也弄清楚了。” 李若珪脫口而出,回了一句,似乎有著某種顧忌,害怕崇禎動怒,但也隻是持續了那麼一瞬間,緊接著就繼續說道:“這些裡甲之所以與承辦人員起了衝突,原因很簡單,在起運米豆的過程中,他們聽到了消息,開州官吏口中所謂的賦稅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乃是杜撰而來,所以他們就想要回應得的行腳費,而不是以賦稅或徭役地形式抵扣......” 作為一個明史專家,“崇禎”當然知道,裡甲乃是明朝州縣統治的基層單位,理論上講,一裡之內為一百一十戶,推舉丁糧最多的十戶為裡長,其餘白戶分為十甲,每甲有甲首一名,如此構成了裡甲製度,明朝行政的最基本單元。 而裡甲製的存在,極大方便了官府治理地方,征稅糧食以及各種徭役,也是通過裡甲完成的。 裡甲的服役很簡單,平常之時,輪流服各種徭役,如此一來,不至於影響地方的正常生活,農事的照常進行。 當然,不得不 不得不提一點,所謂的裡甲,僅僅是理論上而言,並不一定一裡內必須有一百一十戶,畢竟南北的實際情況不同,由於地域的差彆,生活習慣的不同,村落的分布特點也有極大的差異。 崇禎心中了然,明白的輕輕點頭,自語道:“按照朝廷的規定,對於這些負責押運的運夫,官府都要予以行腳費。這些開州承辦人員真是打得好主意,私自動用裡甲,以服徭役的名義前往天津,以眼前的情況來看,至少私派了兩千小車,每輛折銀二兩,如此一來,這些官吏最少也能貪汙四千兩。” 貓有貓道,狗有狗道。 崇禎已經平靜了下來,不再那麼生氣,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明末各種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貪官汙吏橫行,大官可以通過橫征暴斂貪汙,這些小官小吏也能以這種方式斂財。 “公子,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越接近大名府城,從承辦人員的種種表現來看,挑毛病的動作將會越來越頻繁,恐怕那些裡甲很難拿到行腳費。” 劉若宰策馬走了上來,如此說了一通之後,看了看前方,進而又補充道:“而且,那些裡甲多是一些普通百姓,在起運米豆的過程中,飲食起居的花銷都是靠那些承辦人員的。一旦沒有了吃食,即便承辦人員真得不付行腳費,他們也無法在大名府城生活下去。畢竟,告狀好辦,但結果卻需要一個過程,衙門的審理有一個時間段。” “不錯,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根本就耗不起。” 崇禎回應了一句,話裡充滿同情之意,進而頗為嘲諷的繼續說道:“何況,自古以來,就有那麼一句話,民不與官鬥,這些開州的承辦人員雖然隻是一些小吏,但也屬於官的範疇,若無意外的話,那些裡甲很可能選擇息事寧人,認倒黴。” 這個時候,吳邦宰策馬走了上來,稍稍落於人後,似乎是知道“崇禎”的秉性,喜歡彆人的暢所欲言。 “公子,小的倒不這麼看,反而覺得那些裡甲會據理力爭,不顧一切的討回行腳費,哪怕是鬨到公堂之上,與那些官吏撕破臉?” “喔...吳邦宰,你怎麼就知道他們一定會鬨,不惜得罪那些官吏?” “公子,你可能還不是很清楚裡甲的情況,除了裡長和甲首之外,其他的人家生活的並不是很好,省著點用的話,二兩銀子足夠一些普通百姓一年的開銷。” 崇禎聽得頻頻點頭,一點也不懷疑吳邦宰的這些話,據他所知,明朝時期的一個縣官,年俸也就幾十兩,可以養活一大家子,僅此一點,足可見二兩銀子的購買力。 趕路的過程中,崇禎可是詢問過米價,二兩銀子可是能夠買到三百多斤大米。 何況,對於那些普通百姓而言,尤其是現在的這種光景,怎麼舍得買好糧食? 多是粗糧為主,糊口度日,能夠果腹就行,如此一來,二兩銀子就顯得更加重要。 崇禎偏頭看向了李若珪,突兀的問道:“對了,大名府現在的知府是誰?” 話剛一說出,“崇禎”就後悔了,腦海裡浮現一些曆史信息,想到了大名府的知府是誰,那可是明末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李若珪的回答正好驗證了這一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