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 / 1)

明末達人秀 一掌擎天 1045 字 2個月前

即便是畢自嚴不說,作為一個穿越而來的曆史學家,“崇禎”又怎麼可能不知道這些事情,隱田的問題? 如果說,土地兼並使得百姓無田可種,不得不流離失所,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不穩定的引子,釀成了後來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那麼,隱田的存在,其弊端絲毫不比土地兼並小多少! 僅僅是萬曆年間末期,天下的隱田將近是登記在冊的土地兩到三倍,損失這麼龐大的一筆賦稅,朝廷的財政緊張可以預見,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為關鍵的是,這些隱田所帶來的賦稅,全都轉嫁到了百姓的身上,對於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來講,又要背負這麼多的賦稅,他們要麼是被壓榨而死,直至最後餓死,要麼奮起反抗,進行暴動,跟著造反。 很顯然,本性使然,求生的**驅使,那些百姓選擇了後者。 當然,腦海裡閃過這些念頭之時,如果曆史沒有發生改變,“崇禎”很清楚,兩人的下場很不好,這一番的建議與施為,徹底得罪了權貴。 不幸的是,效力的君主雖有心讓大明王朝中興,卻魄力與才能不足,缺乏一種主見,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想法與說法左右,無法予以鼎力的支持,放手的讓他們去乾,去撕破那一層藩籬,束縛在大明王朝上的枷鎖。 “崇禎”暗暗點頭,心中也明白,朱由檢之所以才能不足,猜忌之心過於嚴重,不善於駕馭群臣,在用人的事情上很有問題,這些怨不得他。 畢竟,讓一個十七八歲、不滿二十的少年,認清形勢,了解每一個臣子的屬性,該重用哪個人,該將哪個人放在合適的職位之上,簡直就是癡心妄想,不可能的事情。 放眼於曆朝曆代,即便是被樹立為明君標杆的李世民,也是經曆了長久歲月的積累,才對那些臣子有這清醒和正確的認識,最終將其擺放在合適的位置,以此才開創了一個盛世! 即便年輕有為如漢武帝,也是建立在父輩的辛苦經營,打下的堅固基礎之上。 朱由檢就不一樣了,登基之時,接受的大明王朝,完完全全就是一個爛攤子,可謂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外有群敵環繞,內有黨爭、天下動蕩、小冰河時期等等。 一個十七歲的青蔥少年,又能指望他做到何種地步? 此刻,“崇禎”笑了,雖然是在默然不語,但心中卻在想,自己可不同於朱由檢,對於大明王朝有著清醒的認識,更是知道那些人可以委以重任,能夠穩住局麵。 有時候,身為一個領導者,並不一定非要具備如何高的才能,也不一定要擁有淵博的知識,隻要做到識人、用人,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畢竟,像大明王朝這樣的國家機器,那些文武百官就像一個個零件,作為這個國家的主宰者,隻要將這些“零件”用好,替換不合格、壞的“零件”,那麼,這個國家機器就能正常運轉,情況就能越來越好。 當然,這還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真的是這個國家的主宰,真 宰,真的能夠自由的、不受掣肘地支配這個國家機器。 “行,畢尚書,這些事情就由戶部牽頭,就由你負責,清查天下所有的隱田,淘汰出去那些冗卒,核對具體的兵額。” 回答之時,崇禎的心裡也在暗想,除去兩個藩王的爵位,讓那些官員與權貴“自願”捐輸,雖然獲得了一大筆的糧銀,但也經不起折騰。 畢竟,明末時期,冒領糧餉,虛報兵額等等,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不予以遏製,再多的錢糧,也不夠那些統帥伸手要的。 而且,不管是清查隱田,還是核對兵丁,都是再正常不過了,即便是那些權貴等人心有不甘,有抵觸情緒,也不敢明著阻止。 何況,辦事人不是他崇禎,自己隻需要照章辦事,予以支持就好,就算是那些權貴與鄉紳心有怨恨,也怪不到自己的頭上,首當其中的乃是辦事之人。 看著興衝衝離去的兩人背影,崇禎摸了摸下巴,眸光開合之間,雙目閃動,思緒忍不住地再次轉移到“大明寶鈔”的事情上來。 如今可不同於以往,科技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各種造紙水平、技術以及印刷水平,遠遠不是一百多年前所能比擬的。 因此,隻要集合現在所有的尖端技術,對寶鈔進行重新設計,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更新,就算是民間能夠仿製假鈔,但也跟不上防偽的技術手段。 畢竟,有許多的科學手段,比如一些特殊的化學腐蝕、玻璃製造工藝等等,絕非民間能夠做到的。 而且,再輔以相應的懲罰手段和律例,比如發行寶鈔之時的獎懲製度,頒布的“鈔法”,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還可以分得犯人的財產,等等。 不難想象,嚴刑峻法之下,還有高額的獎賞,那些偽造之人很難得逞! 恐怕...剛剛進行仿製,還未在市麵上使用,就被屬下舉報了。 擁有著現代者的靈魂,就這一刻,“崇禎”的眼前一亮,腦海裡閃過一抹靈光,由“大明寶鈔”想到了“貨幣戰爭”。 隻要奠定了大明寶鈔的霸主地位,就像美元一般,就可以通過貨幣支配周圍的那些外族,從而控製住他們的民生與經濟,達到閹割的目的。 當然,發動“貨幣戰爭”的同時,想要控製住那些外族的經濟與民生,就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具備強大的武力,能夠威懾到那些外族。 翻開曆史,不難發現,在通商的事情上,一旦處於不利地位,那些遊牧民族就會撕去偽裝,露出他們的野蠻麵目,進行劫掠,騷擾邊境。 因此,在“貨幣戰爭”的初期階段,不能操之過急,不能讓那些遊牧民族有著明顯的損失,唯有軍力強大之時,才能堂而皇之地控製他們的經濟。 畢竟,不管經濟再如何的發達,若是沒有強大的武力,也不過是一個待宰的羔羊,他人劫掠與威嚇的對象,就比如宋朝,經濟雖強,卻缺乏強大的武力之稱,不得不向外國納貢,交保護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