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花一號(1 / 1)

明末達人秀 一掌擎天 1113 字 2個月前

這個時候,似乎想到了什麼,崇禎再次交代道:“陳實功,作為外科臨床研究的負責人,你們到了目的地之後,首要的任務,先是要研究火銃、紅夷大炮等火器引起的創傷,研究治愈它的方法,以及相應的外科手術。” “在這個過程中,朕會通知孫承宗,讓他多抓一些韃子,送到島上,作為你們研究的‘活體’,唯有對人體更加的了解,才能使得醫學外科有著長足的進步,跳躍性的發展。” “是,皇上,微臣明白....” 看到陳實功如此模樣,崇禎知道,讓對方以活人作為外科臨床研究對象,心理上過意不去,總不是味兒。 一念及此,崇禎一拍陳實功的肩膀,一副鄭重其事的樣子,意味深長的囑咐道:“陳實功,你要明白,對於敵人的仁慈,不僅是對你自己的殘忍,還是對大明的不忠,更是對於大明百姓的最大殘忍!” 很顯然,崇禎的這番話起到了很大的安撫作用,陳實功等人有一些陰鬱的神情緩和了許多。 就在這時,似乎想到了什麼,崇禎的眼前一亮,眸子裡閃爍著點點光芒,顯得愈發的深邃,直視著吳有性,忽然說道:“對了,吳有性,發現瘟疫病原之後,第一代,就將其命名為天花一號!” “是,皇上,微臣遵旨....” 吳有性本能地回了一句,在這一瞬間,心中非常的疑惑,不明白皇上為何對天花情有獨鐘?沒有繼續深想,連忙又補充了一句:“謝皇上賜名!” 這一天.... 皇家軍事學院之內,一個偌大的教室中,彌漫著一股興高采烈的氣氛,一個個學員聚精會神的坐在下方,昂首挺胸,目不轉睛,直直地看向前方。 此刻,崇禎那年輕的身影,正站在講台之上,目光在眾多學員之間掃視,來回踱步的同時,身上散發著從容不迫地氣質,洋洋灑灑之間,講述著自己對於軍事的認識。 當然,所謂的軍事認識,也不過是在照搬某位偉人的真知灼見! “所謂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換而言之,就是打敗再多的敵人,數次將其擊敗,也不如殲滅小股的敵人來得實惠,意思很簡單,就是儘可能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讓他有著切膚之痛,不敢輕易再來侵犯......” 說到這裡,崇禎的話語一頓,眉宇間縈繞著一絲不滿,更多的還是對某種事情的憤慨,隨之又轉移了話題。 “自從薩爾滸之戰後,我朝在遼東采取的對敵之策,多是固守城池,被動防守,鮮有主動出擊,因此,也使得我大明的作戰風格,越來越傾向於守城之戰,卻不善於露野與敵交鋒,凡此種種,使得遼東的局勢越來越向不利於朝廷的方向轉移。” “因此,在這裡,朕希望,你們走出皇家軍事學院之後,當上一方的將領之時,能夠打破這種局麵,率領我大明的大軍,出動出擊敵人,而不是一味地被動防守,等著敵人打上門來,殺我百姓。” “俗話說,出色的將領,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儘可能的將戰場放在敵人的國家之中,給敵人的軍隊以重創的同時,也能給敵國的民生予以致命性的打擊,讓對方無力再騷擾我國 騷擾我國邊境。” 除了旁聽的教授(老師的一種稱呼),下方的絕大多數學員都是血性十足的青壯年,聽到崇禎這番富有煽動性的話語,頻頻點頭,表示認可的同時,也血脈僨張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下方的學員之中,忽然有人舉起了手,在這安靜的教室之內,顯得是那麼突兀而明顯,想不引起人注意,都不可能。 站於講台上的崇禎,更是在第一時間發現了舉手之人,並且還很熟悉,正是今年武科開試的武舉人之一的吳三桂,年僅十六歲,真可謂英雄出少年。 “吳三桂,你有什麼問題嗎?” “啟稟皇上,末將沒有問題!” 聽到崇禎的詢問,吳三桂連忙回答的同時,蹭的一下子,立馬站了起來,更是補充道:“末將之所以舉手,聽到皇上的教誨,對於遼東的局勢,尤其是對敵之策,也有一些見解,想要闡述一下,希望皇上能夠點評,末將的認知是否有誤?” “喔~什麼樣的見解,你倒是說說?”崇禎來了興致,適時地問了一句。 此刻,在萬眾矚目之下,所有人都在看著自己,尤其是大明的統治者就在看著自己,吳三桂沒有絲毫的怯場,表現的很是灑脫,但是,或許是因為過於年輕的原因,從未麵對過這種局麵,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緊張,略顯拘束。 “皇上,末將非常同意您的觀點,朝廷應該主動出擊,儘可能地殲滅建奴的有生力量。” 有了不錯的開頭,尤其是得到崇禎的微笑示意,吳三桂就像得到了莫大的鼓勵,變得更加自信起來,那種緊張感和拘束的模樣,越來越淡,整個人顯得很是神采飛揚。 “據不完全統計,建奴的女真族,總人口大概在二十萬到四十萬之間,而我大明的人口規模,卻在兩萬萬左右,兵力在百萬以上,若是集中兵力,儘可能地殲滅韃子,即便建奴的戰鬥力再如何的彪悍,遲早也會被朝廷剿滅。” “如果朝廷一味地偏重防守之策,以城池為依托,各個堡壘為點,進行被動地防禦,抵擋建奴的進犯,固然是穩妥之策,但是,如此一來,也給予了建奴的可乘之機,給予了他們趁勢發展壯大、增加人口的機會。” “從努爾哈赤後期的表現,再到如今主政的黃豬皮,很顯然,他們就是意識到這一點,自身的不足,人口數量過少,無法及時而有效地補充兵源,無法支撐他們的野心,所以才會改變對待漢人的態度,想要遷移更多的人口,到他們的領地。” “而且,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他們之所以組建八旗軍,主要就是為了有效地控製麾下的蒙漢各族,為他所用,如果韃子的直係軍隊遭到削弱,大幅度折損,沒有了軍隊做後盾,他們很難再維持如今的局麵,聯盟的形勢很容易就會分崩離析,被瓦解,不攻自破。” ...... 語驚四座,所有人都被吳三桂的這番言語震撼到了。 震撼的不是這番言語犀利無比,對於遼東形勢有著極為清晰的了解,著眼點,把握的非常精準,眾人震撼的地方而是,這番言語居然是出自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之口,覺得很是不可思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