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馳道(1 / 1)

明末達人秀 一掌擎天 1124 字 2個月前

“徐愛卿,不用這麼著急嘛,既然徐正明有想法,不妨放手地讓他去乾;既然他想要仔細看一下蒸汽機,借鑒一下,以便完善他的飛鳥,也沒什麼,反應沒有必要這麼激烈不是?他要看,你就讓他看個過癮就是,這個大鐵家夥又看不壞。” 到嘴的話語,徐光啟生生全都咽了回去,動作更是一僵,雖有心阻攔,但皇上已經開金口,即便是自家事,也隻能作罷,隻是遲鈍了那麼一下,也就鬆手了,沒有再阻攔自己的侄兒,徐正明。 “謝皇上隆恩!” 不得不說,徐光啟雖然一副研究人員的木訥模樣,不諳世故的樣子,但此時此刻,腦袋卻是格外的靈光,一見伯父撒手,沒有任何的管束過後,就是一臉的笑意盈盈,一陣的傻笑,連忙躬身行禮,向崇禎表達感謝。 “嗬嗬....不用如此多禮,你要看....” 崇禎的話還未說完,徐光啟就按耐不住心裡的那份躁動,在濃濃的好奇心的驅使下,連忙快步走了出去,興衝衝的來到正在運行的蒸汽機旁,好奇地不斷打量著,嘴裡更是嘖嘖稱奇。 看到自己的侄兒如此唐突的模樣,在皇上的麵前魯莽,不修邊幅的樣子,頓時,徐光啟再次怒意湧上心頭,按照習慣,就要訓斥一番,但是,一看到皇上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是一副很欣賞的樣子,也就忍了下來,心中更是長鬆一口氣,為徐正明捏了一把冷汗。 畢竟,如此唐突的行為,若是遇到心胸狹隘、小氣的君王,可是非常危險的。 這個時候,崇禎任由徐正明細看著蒸汽機,跟著眾人一起研究,他卻漫步來到了徐光啟的身前,笑著說道:“徐愛卿,之所以成立和組建皇家科學院,你要明白,不僅僅是為了研究洋人的那些著作與理論,最為主要的還是,能夠有咱們大明朝自己的發明和創造,而不隻是,一味地模仿彆人。” “奇思妙想也好,異想天開也罷,總歸是一種想法,一種對發明創造的渴望,在還未有結論之前,還沒有確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就讓他們使勁兒折騰去吧。不然的話,朕撥給你們的經費不就浪費了嗎?就失去了它們應有的意義不是?” “當然,不管是什麼樣的發明創造,都必須建立一個條件之上,不是為了故意套現朕撥給的那些經費,乾其他的事情。否則的話,如果讓朕發現其中有什麼貓膩,攫取皇家科學院的經費,朕可是要追責的喔。” 聽到這些話,摻雜著警告的味道,漸漸地,徐光啟越聽越心驚起來,一顆心直往下沉,崇禎那看似嘮家常、閒談的話語,卻是字字句句透著鋒芒,蘊含著淩厲的氣勢,讓人不寒而栗,心有餘悸。 “是,皇上,微臣明白,微臣一定管理好皇家科學院。” 徐光啟的內心很是忐忑,說話之時,就連語氣都帶著顫音,而崇禎卻是再次轉移了話題。 “對了,徐愛卿,徐正明的那個飛鳥研究,朕就覺得不錯,看著還行,可以作為皇家科學院的研究課之一,可以申請相應的科研經費。如果皇家科學院的院士團通不過,朕可以另撥一筆經費,作為徐正明的研究之資” 這一刻,徐光啟愣住了,心 住了,心裡很是不解,在他看來,甚至於在許多人看來,侄兒徐正明的飛行器研究,那根本就是一種不務正業的瞎折騰,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沒有任何意義,卻沒曾想到,皇上居然會這麼重視?如此看好侄兒徐正明的研究? 儘管心中這樣想,充滿猶豫和困惑,甚至還是有一些反對,但徐光啟最終還是沒有說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當然,徐光啟的心中,更多的還是高興不已,皇上的看重,木鳥成為科學院的研究課題之一,侄兒可以因此申請相應的科研經費,不管怎麼說,都是好事兒。 不過,忽然間,似乎想到了什麼,徐光啟的神色有一些不自然起來,甚至於顯得複雜無比,不禁想起了天啟皇帝,對於木匠活格外鐘情,幾乎到了廢寢忘食、不理朝政的地步。 玩物喪誌,帝王如此,危害將會更加的厲害和嚴重。 恍惚之間,徐光啟有一種錯覺,心中暗想:“皇上不會也是如此吧?” 很顯然,徐光啟多心了,隨著聽到崇禎後麵的話語,頓時安心了不少。 “還有,徐愛卿,你們皇家科學院,要儘快懂清蒸汽機的原理,將其吃透,並能夠予以一定程度的改善與加強,爭取儘快地提高蒸汽機的性能,能夠造福於百姓,使其對大明有更大的用處。” “比如,在開采礦藏、冶煉、運輸等等方麵,以蒸汽機為起點,發明和創造更多的機械,代替人類,乾這些繁重而又危險的苦活兒、累活兒和臟活兒。” 說話之間,不等徐光啟做出回應,崇禎又從懷裡掏出的一個圖紙,上麵的圖案非常的簡單,就是一個斜梯,一端就是由蒸汽機的輸出力端牽引,另一端是一個具有四個輪子的木箱子。 “徐愛卿,你看,這是根據蒸汽機的性能,朕設計的一個簡易機械裝置,通過蒸汽機的牽引力,可以進行短距離的運輸,比如,開采的礦石,可以直接用這個木箱,通過蒸汽機的牽引,將礦石拉到礦洞外。” “還有,比如清理河道淤泥之時,也可以用這個方法,這樣的話,就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還能更加有效、更加快速的清理河道,自然而然地,也就可以節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 這個時候,王微走了過來,恭敬地向崇禎略施一禮,得到回應之後,進而上前一步,看著圖紙上的內容,不禁眼前一亮,忍不住地插話道:“皇上,這圖上的軌道設計,與秦朝時的‘馳道’很像啊。有所不同的是,這個‘馳道’的牽引力是蒸汽機,而非馬匹,馳道的長度也有限......” 聽著王微的徐徐講述,忍不住心念一動,崇禎腦海裡關於賈亦韜的記憶浮現,曾經有那麼一項研究,確切的來說,是一項考古發現,在河南南陽的伏牛山上,發現了一條長達三公裡的木質軌道,經過研究,正是秦國時的馳道,晝夜疾馳之下,可行七百公裡。 而且,不管是厚築路基,還是基上鋪枕木,亦或是枕木上加軌道,以及車在軌道上疾馳,都和現代鐵路的鋪設原理無異。 因此,在中國的考古與曆史研究界,就有那麼一個聲音,早期的火車發明,很有可能就是借鑒了秦朝時的“馳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