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科技思想巨人徐光啟(1 / 1)

朱由檢先是一愣。 徐光啟? 這是徐光啟。 他突然想歡喜大笑。 自己這幾天為袁崇煥的事情忙昏了頭。 後來又急著要見閻應元。 竟然把徐光啟這位明代科技思想的巨人給忘了! 許多人對徐光啟的了解僅限於他是《幾何原本》的翻譯者。 卻不知道徐光啟的意義遠遠超出一部《幾何原本》。 徐光啟具有當時整個世界範圍內,最先進、最係統的發展科學的思想眼光。 眼光之深邃,思想之透徹,還在同時期的西方科學家之上。 他係統深化了程朱理學中的“格物窮理之學”的觀念,使得格物窮理真正具有了近代自然科學的意義。 正如後世科學史家評價的那樣。 “徐光啟提出的【格物窮理之學】核心,就是以數學的演繹推理和數量計算來探求客觀事物(主要是自然事物)規律的學問。” “格物窮理之學運用數學的演繹推理來認識事物,就這一點而言,它具有近代科學的特征。” “徐光啟的格物窮理之學借助演繹推理,尋求事物現象的數學規律,形成‘有理,有義,有法,有數’,使中國的科學思想在質上邁進了一大步。” “事實上,徐光啟的哲學思想及其方法論是遠遠超出當時和他往還的西方傳教士之上的。他應該公正地不是和他同時代的利瑪竇等人而是和他同時代的培根、伽裡略和笛卡爾相提並論。” 徐光啟在給崇禎皇帝上的奏疏中曾經提出“度數旁通十事”,實際上等於論述了數學應該作為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來看待。 這比起一些西方思想家係統論述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作用都早了兩百年。 徐光啟指出數學是天文學、氣象學、機械工程學、地理測繪學、軍事學、建築學、財政會計學、水利學、醫藥學、音律學、計時器械的基礎。 後世學者評價說: “徐光啟能詳陳此十事相當不易。有學者認為,這是比培根在《新大西島》中所作理想研究更現實、弘通的人類知識體係的劃分。” 徐光啟也有相當宏大開放的眼光。 他曾經在給崇禎皇帝的奏疏中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 這一主張也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支持。 徐光啟領導主編的《崇禎曆書》也是這一翻譯、會通的指導思想下編修的。 被後代科學史家稱為當時西方天文學的百科全書。 徐光啟倡導的格物窮理之學,在明末有一大批追隨者。 也確實產生大量傑出的人才。 可惜的是,明朝被清朝代替,清朝的瘋狂屠殺和高壓統治,讓文明徹底倒退,全民陷入愚昧。 徐光啟格物窮理之學的傳承也被打斷。 而現在,朱由檢暗下決心,這回自己不會讓曆史的悲劇重演。 他要明末這批知識分子真正能在徐光啟思想的指導下,發揮巨大的作用。 隻要做到這一點。 那麼無須自己透露任何來自現代的科技概念和知識。 這些明代知識分子,自己就能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西方之前就實現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 讓華夏成為世界文明強有力的推動者。 朱由檢心中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他仔細打量著眼前的徐光啟。 隻見他耳大須長,麵孔方正,秀目直鼻,氣度沉穩。 讓人一見之下就心生欽仰之意。 雖然已經六十七歲,但也隻須發略白,臉色紅潤,身體舒展硬朗,並無老態龍鐘之感。 他一邊打量著,一邊心中想,這可是國寶級的人物,需要好好照顧,讓他多活幾年。 & 他這麼兩眼發光地打量著,沉思著。 徐光啟良久不見皇帝回答。 心中納悶,抬頭看了一眼。 卻見這少年皇帝眸子裡閃著異光,凝神注視著他,嘴角含笑。 表情顯得有些詭異,又似乎是神遊天外。 徐光啟略覺窘迫,咳嗽了一聲。 見皇帝還是沒有回應。 隻得重複說了一聲: “陛下,臣有本要奏!” 旁邊的司禮監太監李鳳翔,見皇帝盯著徐光啟,一副神不守舍的樣子,不知道在想什麼。 也覺得有些尷尬。 悄悄挨近了一些,拉了拉崇禎的衣角。 朱由檢啊的一聲。 這才猛地回過神來。 連忙道: “徐愛卿有什麼要奏報的,儘管說來。”他在語氣中絲毫不掩飾對徐光啟的欣賞之情。 “臣提議重修曆法,本朝大統曆實行已近三百年,錯訛頗多。”徐光啟朗聲說道。 他聽見皇帝的語氣非常溫和親切,打消了剛才的忐忑疑慮,也來了精神,神采奕奕的闡述起來: “”臣昔日和西洋利瑪竇交遊,習學西洋曆算之法,每逢日月蝕,以其法驗證,大率相合。臣請開曆局,博采中外之法,講明曆法大本大原,以成一代之新曆。” 果然是修改曆法之事。 這件事情當然是要辦的。 實際曆史中,似乎是崇禎二年開始修曆。 現在提前了半年,也沒什麼不好。 自己也正好和徐光啟係統討論一下係統引進翻譯西學,以及火器研發,發展格物窮理之學的事情。 “很好,曆法乃國之大事,徐愛卿的提議非常好。”朱由檢頓了一下,意味深長看了一眼徐光啟,才接著道: “曆法度數之理頗為深奧,此次修曆應該如何開展,朕也還不太明白。散朝後,徐愛卿去德政殿,給朕再講講,如何?” “臣領命。”徐光啟大喜,他正希望找機會把自己的觀點向皇帝係統闡述一下。 散朝後。 朱由檢帶著徐光啟徑往德政殿而去。 德政殿距離皇極殿不遠。 就在皇極殿東麵,穿過文昭閣就到了。 朱由檢落座後,又給徐光啟賜座,讓太監賜茶。 等徐光啟抿了一口茶後。 朱由檢問道: “徐先生,我聽說你有一句話:‘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 徐光啟怔住,他確實說過這樣的話。 但目前隻是私下裡,和幾個誌同道合的西學好友李之藻、王徵等人提過。 雖然打算在後續奏疏裡向皇帝提議的時候,把這句話寫進去。 但畢竟還沒有付諸實施。 皇帝是怎麼知道的? 朱由檢看到徐光啟有些愕然的表情,隨即回過神來,徐光啟這話是崇禎四年時給皇帝的奏疏裡說的,自己這麼提前說出來,也難怪徐光啟驚愕。 連忙解釋道: “朕在藩邸時,經常聽人說起徐先生,說是和西人利瑪竇翻譯《幾何原本》一書,功績甚大,連皇祖時的首輔葉向高也推崇至極,為此還特賜葬地給利瑪竇。 “徐先生必定一直有翻譯西學書籍,以求會通超勝的意思。” 徐光啟有些感動,原來陛下這麼早就關注自己了。 難怪今天自己出列上奏時,陛下的眼神如此殷切。 他心中頓時生出了遇到知己的感動。 “啟稟陛下,臣確實一直有這樣的心願,隻是苦於通曉西字者無幾。如今隻是微臣數人和西洋陪臣合作翻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