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新朝廷 新架構的初步考慮(1 / 1)

朱由檢沉吟一下,說道: “在變革真正推行完成前,需有一過渡時期。 “在此時期內,朕初步的考慮是讓陳仁錫擔任內閣首輔,溫體仁、徐光啟、熊明遇也入閣辦事。其他添補閣員,可再商議。” 朱由檢不是沒考慮過讓徐光啟擔任首輔。 但徐光啟畢竟年事已高,而且還要操心推廣格理學以及修曆方麵的技術事務,不宜再壓上過於沉重的擔子。 而溫體仁風格過於生硬,擔任首輔容易招來太多怨恨。 陳仁錫年齡較輕,精力旺盛,知識廣博,人品端方,目前也沒什麼仇敵。 尤其是他和皇後還有師生之義。 如果自己有事情離開朝廷,朝中讓皇後暫時主持的話,他也容易配合皇後輔佐。 陳仁錫聽說皇帝給自己安排的是首輔之位,眼中光芒閃動。 他儘管修養極好,但對此依舊不能完全無動於心。 要知道擔任首輔,可以說是明代文人讀書進入仕途的最高成就了。 更何況眼前皇帝指派的首輔,那是要推動天翻地覆的大變革。 更是可以名垂青史。 所以儘管陳仁錫臉上表情淡然,但眼中光芒終究還是沒能掩飾住他內心的激動。 溫體仁則是眸子裡微露失望之色。 但這失望之色也一閃而過。 他是一個務實的近於冰冷的人。皇帝沒有讓他當首輔,他當然覺得有些遺憾。 但當次輔,和那些滿口虛言浮論,高談仁義的偽善君子,照樣能乾上一把。 他還是覺得有些興奮的。 徐光啟則是真正的淡然。 他年齡已高,在仕途上本就沒有更高的野心。 他真正醉心的是學術科技和軍事。 次輔的位置已經足以讓他在這些事情發揮重要作用。 熊明遇聽說讓他入閣,卻也頗為滿意了。 曆史上熊明遇曾經升遷到兵部尚書的要職。 不過由於他過於偏向招撫,導致處理登萊兵變上嚴重誤事,後來還是被調任閒職了。 類似熊明遇這樣博學多知,眼界開闊,但又有些書生迂氣的人才,朱由檢覺得把他安排在內閣裡,作為參謀輔助,還是更好的選擇。 朱由檢繼續宣布其他人的任命。 “徐爾一有識人之明,可擔任吏部尚書” “王徵精通器械製造設計,可擔任工部尚書。” 朱由檢說到這裡向王徵看了一眼,嘴角彎起一個弧度。心想 “王愛卿,你的助手,工部侍郎,朕都給你準備好了。” 他心中的想的當然是宋應星,不過現在宋應星還沒到,自然也不必對王徵說了。 王徵不知道朱由檢內心活動,見皇帝對自己看了一眼,以為是陛下對自己特彆看重。 心中感動。 陛下真是自己的知己。 自己迷醉於機械設計,被許多同僚嘲笑過是個癡人。 說一個堂堂進士文官,竟然自甘於和工匠同流。 皇帝卻能知人善任,發揮自己的特長,讓自己當工部尚書。 朱由檢接著繼續說道: “李之藻國子監祭酒,負責改革國子監” 明朝的國子監相當於兩漢的太學。 不僅是國家最高學府,同時也承擔管理天下學校教育的職責。 李之藻精通西學、算學,由他擔任國子監祭酒,改變學校的教育內容重文輕理的局麵是合適的。 朱由檢說到這裡,頓了一下,又繼續說道: “徐光啟、陳仁錫、李之藻、熊明遇四人對科舉變革的具體內容和規劃,現在就可以開始考慮。” “朕的初步打算是四書仍是童生必背必考,詩經、禮記、易經、春秋、尚書五經你們摘取精要彙成一本,供童生學習。” “此外算學、幾何、兵法內容也必須加到童生學習考核範圍,內容由徐光啟和李之藻、熊明遇負責編寫。” “還有諸子百家的內容,也可以適當彙編精簡,加入童生考試之中。” 他說到這裡,看了一眼陳仁錫: “陳愛卿,你寫的《諸子奇賞前集敘》中說: ‘以六經收諸子,不若以諸子返六經。強其所厭,不若用其所喜。夫諸子,多救時之人也。然六經治未病;諸子,治已病。六經,治百世之病;諸子,治一時之病。’ “確實是精辟之論” 陳仁錫倒是沒想到皇帝連自己的這篇文章都看過,連忙謝道: “陛下過獎,惶恐惶恐。”、 朱由檢一揮手道: “陳愛卿不必過謙,你博覽群書,學問淵博。如今天下正是已病之時,諸子學也屬有用。 “你對諸子熟悉,精簡諸子百家內容,編成讀本,作童生考試之用,這個任務就由你來主持。這工作,你現在就可以準備了。” 陳仁錫恭敬領命。 朱由檢繼續說道: “考中秀才之後,鄉試考舉人便應當分科。朝廷禮部、工部、戶部各需專門人才。考這三部者可以無需測試箭法、武藝、兵法。可以分科考禮學、工匠營造類知識、度數會計’ “若是考刑部、兵部、吏部和地方官員則需考兵法、武藝、練兵技能。” “翰林院可分成文學院、經史院、格理院、貨殖院、國政院、兵學院等等。具體如何,以後再商定” “凡會試考進士,未經軍事考核和三年當兵曆練之舉人,中了進士,也不得入刑、兵、吏三部,不得為地方長官,不得入國政院、兵學院翰林,將來不得入閣。” 徐光啟、陳仁錫、李之藻、熊明遇四人對朱由檢說的話,一一記下。 旁聽到這裡,方以智怦然心動。 皇帝說的這許多變革,科舉分科,翰林院分類,正契合了他少年時代就有的許多想法。 如果這些變革,真的落實,那大明各類有用人才,將十倍百倍於現在。 他不是傻瓜。 雖然剛才說的天子所行應光明正大,萬事都應布告於眾人,是發自內心。 但他畢竟也耳聞目睹過輿論對立產生的亂象。 許多變革,一旦公布出來,必然引起激烈反對。 不同意見者,甚至反目成仇。 掣肘破壞,往往讓本來有益的舉措,都不了了之,無疾而終。 隻是平日念及這些問題,就一掠而過,並未深入思索。 此時旁聽了皇帝說的這些變革措施,這種矛盾陡然在心內變得尖銳起來。 既衷心希望這些變革能落實,但又覺得若真的推行下去,必然有強烈反對。強行推動,又與素來約束君主的理念相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