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應元用一天功夫就把京營收拾的乾乾淨淨。 第二天在京中便成為街談巷議的奇聞。 許多飽受京營士兵欺負的小商販們都是喜笑顏開。 而文官們對此也沒有什麼意見。 畢竟他們對京營也早就頭疼不已。 閻應元隨後又派出兩千精銳錦衣衛,到北直隸各府各州招募新兵。 每人招募一百。 告誡要選擇耿直剛勇,吃苦耐勞者。 兩千人各招一百,就是二十萬人。 再分隊比試淘汰,最後留下十萬 組成新的京營。 然後按戚繼光《練兵實紀》中步驟。 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心力、練營陣、練軍器。 總之嚴格訓練。 定期公開測試,按比例淘汰。缺額部分寧可重新招募訓練。 不能讓士兵覺得入了京營,就進了保險箱。 朱由檢在德政殿召見閻應元嘉獎。 閻應元表示目前的京營也不過是臨時應急。 真正合格的京營,應當是彙聚大明最精銳之軍,定期輪流調集各地精銳而成。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朱由檢搖頭道:“這個卻難。” 他知道以前明朝也有過京操製度,輪流調取各地駐軍到京城操演。 理論上說,能夠調取地方軍隊到京城操演,當然也能調軍隊來直接替換京營駐防。 但實際上各地軍隊都以長途赴京,背井離鄉為畏途,怨聲載道。 士兵逃亡不必說,有力者甚至出錢雇人頂替。 衛所廢弛之後,京操製度更是成了空文。 赴京演武,逐漸變成了赴京做勞役。 班軍變成了泥瓦匠建築工。 閻應元自然也知道京操興廢的曆史,明白皇帝為什麼說難。 他立刻回答道: “以往京操製度,之所以難以推行持久。在於赴京操練的將官士兵,隻有煩難勞苦,卻並無足夠的回報。尤其是文貴武賤的風氣之下,赴京操練,隻是長途奔波去表演一番,對將士前途,卻並無任何好處。” “若是全天下的將士都能把曾經加入過京營,視為最榮耀之經曆,則情形自然不同” “臣建議可在國子監下建立軍校。 “在京營任職下層將官,三年期滿後,可優先進入國子監軍校。” “軍校學成,且表現優秀者,走武職可為大將、為都督。轉為文職,可為尚書,可入內閣。” “即便不入國子監軍校,有京營履曆的其他將官,也可規定升遷時優先考慮” “有京營履曆的將官轉為文職,可更容易成為地方和朝廷主官。” “有京營履曆的士兵退役之後,有更好的職位安排。” “京營軍士有更豐厚的軍餉。” “如此種種規定之下,加入京營自然會成為地方軍隊爭搶的目標。” “而且臣以為,營兵常駐京城,必須三年一換。將官有升遷轉調之望,士兵也有回鄉之日。若是一入京營,終身留駐,那終究會腐化。” 聽到這裡,朱由檢連連點頭,覺得閻應元說的,確實可行,道: “三年一換甚好,隻是若一下全換,容易騷動。京營三大營:五軍營、神樞營、神機營。每年換一個營,三年正好全部輪換。如遇有軍情征調支援,也隻需派出其中一營即可。三營互相製約,也可防止意外。” & r /> 閻應元點頭表示同意。隨即補充道: “京營當為震懾四方的野戰之師。 “若是守城,可另設京城民軍,與京營分開訓練。守城之兵可用京城本地居民為兵。這需全麵清查京城人口,理清職業,查清壯丁人數,打造登記簿冊。抽選壯丁,做守城訓練。 “若緊急時,民軍也可為京營後備。如此可為萬全之計。” 朱由檢看向閻應元的目光滿是欣賞之色: “卿真是大才,清查人口之事,也確實緊要,不僅京城人口需清查,全大明人口都需清查。此事待朕和戶部商量後,必須推行!” 閻應元沉吟片刻之後又說道: “還有火器一事,陛下也當留心。建虜最畏者,我大明之火器。 “戚少保曾言‘弓矢遠不如火器,命中不如鳥銃’ “若我大明能善用火器,克製夷虜騎射,事半功倍。” “但用火器需製作精良。 “器械不精,使用之時,反受其害。故戚少保又言‘火器不精不如無’” 朱由檢點頭道:“卿提醒的是,火器之事,朕也會想法解決。” 閻應元告辭後。 朱由檢略一思索,便想到了一個人。 前不久,浙江道禦史汪起元上疏推薦畢懋良、畢懋康、餘懋衡、倪思輝等人。 朱由檢知道畢懋康是《軍器圖說》的作者。 雖然實際曆史中《軍器圖說》在崇禎八年才寫完刊刻,不過畢懋康是精通火器的專家,卻是毋庸置疑的。 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就是畢懋康在《軍器圖說》裡給出的。 在《軍器圖說》裡,燧發槍的名字是自生火銃。 畢懋康在天啟時擔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正四品的職位 現在作為等候安排職位的官員,應該已經到了京城。 一個時辰後,畢懋康應召入宮。 朱由檢詢問火器事宜。 這畢懋康果然對各類火器如數家珍。 按他的介紹,對建虜最實用的火器其實並非紅夷大炮。 他推薦重點發展如下幾種火器。 一是帶有鋼輪發火裝置的地雷,畢懋康使用的術語是埋伏地雷炮鋼輪發火櫃。 使用方式和朱由檢知道的現代地雷幾乎沒有什麼區彆, 都是藏埋在敵人的必經之路上,通過踩踏或牽拉激起發火機械裝置,然後引發爆炸。 這用來對付建虜騎兵,隻要能偵測準確,威力驚人。 另一種是擊賊神機石榴炮,形似石榴,如碗大小,內部裝有火藥。 可以拋擲到敵陣內爆炸,作用類似於後代的手榴彈。 便於單兵攜帶使用。 如果能改進,使得攜帶更便利,拋擲更合手,爆炸的可控性更強。 在對建虜作戰中,可以產生更大的作用。 至於火炮方麵。 畢懋康認為花費重金,打造笨重的紅夷炮,並不實用。 騎兵往來如飛,紅夷炮笨重無比,不適合用於野戰,更適合用於攻城摧堅。 相反明軍應該更注重發展便於攜帶的輕型火炮。 畢懋康推崇翼虎炮。 長三尺,重六十斤。有柄有架。 便於軍隊攜帶擺放,隨時調整發射位置。 打放便捷,威力也相當驚人。 因為輕便,可用於衝鋒破陣。
第61章 對京營的長久規劃(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