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63章 勾兌(1 / 1)

趙頊虛扶了一下,淡然道:“起來吧,舒國公主是我妹妹,我想她也希望看到你們倆出現。” 趙敏眼神直盯著她們二人,小蓬神色坦蕩,趙敏倒覺得小蓮似乎有點坐立不安。 透過馬車的簾子,趙敏看到此時皇家陵園附近稀稀拉拉地來了一些品級不高的官員,還有三三兩兩的太監、宮女在陵園裡忙活。 等到趙頊下馬車,步行登高皇家陵園,種說帶著趙敏三人遠遠墜在後麵。 “在這裡,公主看不到我們來向她告彆的。”小蓬牙關緊閉,突然,她朝趙敏拜倒,“婢有個不情之請,我們能不能不要呆在陵園下,去到附近高處,我想親眼看見公主落葬。” 小蓮拉了拉小蓬的衣袖,急促道:“小蓬你說什麼,聽殿下安排1 小蓬看趙敏麵無表情,急得快哭了出來,又轉向朝種說叩頭道:“求種侍衛給個方便,要是您不方便帶路,您給我指個路就行,後果我一人負責1 小蓮看拉不住小蓬,臉色很是難看。 種說一臉為難地瞅了瞅趙敏,趙敏都沒開口,小蓬求他乾嘛來著,他怎麼能做這個主。 氣氛仿佛凝固了一會兒,趙敏忽然道:“小蓬,我帶你去。種說,你和小蓮按殿下吩咐。” 種說有些著急道:“總管,可是這裡可有不少宮裡的……” 趙敏瞥了一眼神情似乎一下子放鬆下來的小蓮,對種說用不容置疑地語氣道:“我有分寸,能應付得來,走了。” 趙敏徑自轉身走人,小蓬趕緊快步跟上。 跟種說交代的時候,趙敏已經鎖定目標,附近山腰處的一個小亭,從那裡應該可以看到陵園裡場景。 趙敏身輕如燕,流星趕月般直上小亭。 不過約莫三百米的高度,小蓬走得氣喘籲籲。 趙敏站在頂上,好整以暇地望著小蓬扶著腰,好不容易才邁到了小亭邊上。 小蓬實在是累壞了,不顧形象地一屁股坐到地上。 “嫌累就不要上來,你覺得你以前的主子會喜歡看到你這樣嗎?”趙敏語氣中滿是不屑。 小蓬咬了咬牙,渾身仿佛又有了一些力氣,掙紮地站了起來,“我沒問題的。” 種說看似不經意道:“今天是你前主子的喪祭,你好像不大傷心的樣子。” 小蓮抬手輕拭了下眼角,泫然欲泣,哽咽道:“是不想在大家麵前失禮,公主以前教導我,不管怎樣,在人前都不能失禮。” “就是因為這樣,你不像小蓬那樣,非要堅持著到高處去親眼看公主駕鶴西去?”種說跟小蓮繼續聊著,殿下給他們安排的這個地方不錯,周圍都不會有人注意到他們呆在這個隱蔽的拐角處,免得宮裡的閒人發現不夠資格的他們進來,費口舌解釋不要緊,影響了穎王的名聲可就不好了。 小蓮輕歎了口氣,“我知道小蓬也是一片忠心,可是我想要是公主還在,她也不希望無故扯穎王的後腿的。” 腿的。” 種說臉上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的笑意,“但是我怎麼從殿下那聽說,似乎不是那麼回事呢。” 小蓮的嘴巴呆愣了有兩秒鐘,隨後才合上。 “你知道我為什麼特意留下種說跟小蓮在一起的嗎?”趙敏唇角微微彎起,陵園那處已經鐘鼓齊鳴,儀式開場了。 小蓬眼神直直地望著對麵已經落位的棺槨,半晌之後才道:“小蓬不知。” 趙敏瞥了一眼站在棺槨前第一排的趙頊、趙顥和趙頵,他們三個同時出席,算是給足了曾經的妹妹麵子,而他們三人之間的麵和心不和,即便是隔著上百米遠,趙敏都能感覺到。 “你知道。你是對我的真實身份沒把握,所以才不敢跟我說真話,對不對?”趙敏慢悠悠道。 小蓬不舍地收回了視線,都被趙敏逼到這個份上了,她終於隻能直麵趙敏,靜靜道:“是的,總管這種層次的人,是我等不可能理解,也不需要去理解的,我隻需依心直行就行。” “好個依心直行1看對麵那出鬨劇緩緩落場,趙敏並不抓著小蓬吊打她那問題,“你還是相信明天嘉王能贏?” 小蓬猶豫了一下,肚子裡泛起一股難受的氣勁,最後還是堅持道:“我知道穎王會做萬全的準備,不過總管要我說,我還是相信嘉王會笑到最後。” “不撞南牆不回頭。”趙敏微微搖了搖頭,“明天就見分曉,走吧。” 小蓬看儀式結束,嘉王和官員們他們都已經在聊天了,依依不舍地跟著趙敏下山。 趙敏下山的時候,突然發現另一邊山道上轉過來一個老者,怎麼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你是……”蘇洵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對麵這人怎麼像落葬的舒國公主!雖然麵目是區彆,不過神情之間還是很有些相似! “蘇老爺好。”趙敏已經從原身記憶中搜出這個人了,居然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洵,她其實都已經準備好狩獵賽後去拜訪他們家了,沒想到在這裡不期而遇,她微笑道:“我是穎王府的趙敏,忝為府上的總管,您怎麼來這?” 蘇洵輕撚著胡須,淡淡道:“我來是因為舒國公主與我有知遇之交。我們想必是一樣,你也為舒國公主而來。” 趙敏嗬嗬一笑,俏皮道:“既然蘇老爺能體會,那還望您念在我們心意,不要向朝廷官員告發我們行動才是。” 小蓬還是第一次聽到趙敏對人說軟話,有些訝異,卻不知趙敏既不是膽怯,也不是怕影響趙頊,而是想要拉攏對方。 蘇洵瞥了趙敏身邊的小蓬一眼,“既然都是看望故人,我自不會多管閒事,代我向穎王問好。” 眼前這位曆史上有些被迷霧遮住的名人,此刻活生生地站在她的麵前,趙敏仿佛在一瞬間抓到了蘇洵的一個特質,當初她看宋朝故事,書上講到蘇軾和蘇轍一起參加製舉考試,兩個人商量好一個捧前朝仁宗,一個貶損祖宗做法的時候,為的是保證至少能有一人符合上意,她就曾生出過懷疑,這麼講究技巧,蘇軾和蘇轍兩個剛混官場的人,真是無人點撥下,彼此一勾兌就私下訂出這種策略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