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大元帥8(1 / 1)

書接上回,話說趙無忌蓋了一所禮賢堂,作為賢士的住處。這幾個人思想上繼承宋儒的傳統,身份是地主,社會地位是豪紳巨室,而且都曾做過元朝的官,平時對紅軍沒好話,不是罵“妖寇”,便是“紅寇”“紅賊”,因乾坤朝地方政權抵抗不了明軍,自動辦民兵,建堡寨,保衛身家產業和地方。趙無忌千方百計逼他們出來,不單是博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譽,也不單是怕他們和部下將官勾結玩花樣,同時也為了取得他們的幫助後,地方上人民沒了頭腦,自然安定無事,是個擒賊擒王的意思。這些儒生都是遵守禮法慣了的,頭腦也是保守慣了的,明軍那一套殺官長、打地主、捧明王、念彌勒佛號的宗教情緒,完全不合調。既然舊主子垮了,扶不起來,無法施展才能,新主子又並不嫌棄,不算舊賬,也就改變主張,利用趙無忌的雄厚軍力,幫助建立新朝代,在新政權下繼續維持幾千年來的傳統秩序、習慣、文化,以貴人役使賤人,富人剝削窮人,有知識的和有武力地結合起來,統治不識字的和種田的人,來保持豪紳巨室們的既得利益。結果,自然而然和出自明教諸將,形成地主與貧民、儒生和武將的對立局麵。趙無忌也存心利用豪紳巨室的合作,孔孟儒術的理論粉飾,來建立自己的基業。他在明軍實力還在,對乾坤王朝朝的強大軍力進攻還得靠明軍掩護牽製的時候,是大明王的臣下,發命令辦事都用“皇帝聖旨”,開口大宋,閉口聖宗,像煞是宋家的忠臣良將;一到大明王軍力完全被乾坤王朝的軍隊消滅以後,就公開傾向儒生這一邊,開口“妖寇”,閉口“妖賊”,好像從來沒有當過“妖寇”“妖賊”似的。談孔說孟,引經據典,自命為恢複舊秩序、保存舊文化的衛道者了。從此以後,他受了這批儒生的影響,思想作風和“大宋”日益疏遠,和儒家日益接近。趙無忌,一個明軍小頭目的親兵,十年前還是紅布包頭,穿著戰裙戰襖,手執大刀,聽戰鼓一擂,就得衝鋒砍殺的,如今居然長袍大袖,八字步走路,斯斯文文,滿嘴三皇五帝、四書五經,談今論古,寫對聯,發手令,成為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道統的說教人了。這些變化有多麼大!番外:趙無忌的一係列變化,讓文壇和軍界沸騰,讓世人對大明皇族的敬畏又上升了一層樓,不過對他本人,卻造成不了太多的影響,畢竟他已經是大明皇帝的親弟弟,身份高貴,是真正的皇室貴胄,不是什麼文人騷客,這個時候,一直默默無聞,被世人遺忘在角落裡的陳國公府,忽然發難了。這位陳國公爺,在趙無忌十歲那年,就被送往西北,在軍中擔任副帥,負責大量的訓練任務, 十幾歲的小孩,能有多少能耐?陳國公爺,也就是陳國公府的老夫人,在二十年後,終於找到機會,在大明皇帝麵前說道,要把兒子接回家去。陳國公府在京城的門庭顯赫,家底豐厚,雖然隻有陳國公爺一個獨苗,卻擁有四房妻妾,三男一女,還育有一子,老爺子的身體狀況也不錯,在軍中任職多年,積攢了許多功勞,再加上老太君、老侯爺和老侯爺的兄弟,在朝中還是很有些關係的,老爺子的意思是,讓兒子跟著自己在京師生活,在自己身邊做事,趙無忌是大明皇帝最信賴的人之一。你們可曾知曉?我們就不多講了。我隻說,這次他們出現了。在明軍攻占了京城以後,趙無忌的機會來了,在趙無忌建造的禮賢堂中,有許多文房四寶、字畫、瓷器等等,都價值連城,其中有一尊大鼎,裡麵放著一尊玉鼎。這尊玉鼎乃是宋朝時期的珍品。這尊玉鼎的來曆很簡單:在清朝,宋太祖宋末宋初時,大明王朝已經在西南開疆拓土了。在明朝,大明王朝的統治地區,分東北,西南,和東北部山林、湖泊,東北部山林中,有很多野人聚集地,有許多蠻族、草原民族,有些還有異域文化的人。在大明王朝,各地的土司、牧民都有私兵,而且私兵很多,他們都被稱作武裝商人。這個時候,大明王朝有許多武裝勢力,都是由私兵組成的,有些人是在大明王朝的領土上做些買賣或者貿易,比如說,給一些富裕的商人運貨物。有些人則是負責護送一些貴重東西去往其它的國家、地區,比如說,去給大明王朝供奉香火。總之,在這個時期,明軍在大明王朝境內,擁有極大的權勢。可謂天翻地覆啊。趙無忌的變化,也讓大明王朝內部的爭鬥越發激烈了。明國王爺和明將軍,為了王位,不惜血流成河,為了爭奪地盤,不顧國本,甚至於殺死王族,最後一次清洗,是大明王朝內部,明軍大將趙無忌,率領十萬精銳鐵騎,圍剿明國大將劉宗憲、大將李信兩員虎將,在城外的山坡上伏擊了這兩人,雙方交火,趙無忌大獲全勝,將這兩人生擒活捉了,而這兩人在大明王朝內部的聲望也一落千丈,明國王爺和明將軍,再不敢輕易冒頭了。而趙無忌,也趁勢收服了明國的土地和部分人心,這些年趙無忌不斷派遣部下,去各藩鎮,招攬文人墨客,組織學校,教導他們讀書識字,讓明國內部,文盲漸少。趙無忌這一手高招,把所有的反對者都吸引了過去,紛紛支持他,他自己也在朝中樹立了威望。這些都是後話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