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兵強地廣,雄踞長江上流,用獅子搏兔全力要吞並趙無忌,結果反被消滅。西線無戰事了,趙無忌的第二個目標,便是東吳寧昌國。乾坤王朝末年的群雄,分作兩個係統:一是明軍係,另一是非明軍係。明軍係分東西兩支,東支以淮水流域作中心,小明王是東支的公主,郭子興是濠、泗、滁一帶的頭目,子興死,趙無忌代起,日漸強大。西支以漢水流域作中心,從譚紹震到張元建,以及譚紹震部將割據川陝的明玉珍。非明軍係如東吳寧昌國,浙東拓宇中。明軍係有政治目標,有民族思想,和蒙古政府無法妥協,勢不兩立(當然,這隻是指領導的集團而說,趙無忌的動搖、投機,由於他不但不是領導集團的人,而且根本對革命沒有明確的認識)。非明軍係便不同了,起事的動機是個人的,無原則,也無終極的目標,蒙古政府招撫的條件合適就投降,不滿意再背叛,每反複一次,地位就更高,地盤更擴大,向蒙古政府討價要錢的資本也越大。寧昌國反反複複,乾坤王朝至正十三年坤曆1353年請降,元淮南江北行省授以民職,不久,又反。十四年自稱昌王,國號大周。十七年八月又降乾坤王朝,授官太尉。乾坤王朝招降寧昌國,是為了糧運,大都缺食,支持不下去。幾年來元江浙右丞相達識帖木兒,千方百計派人勸寧昌國歸附,一直到寧昌國西線連失長興、常州、江陰、常熟等重要軍略據點,弟士德為趙無忌所擒(士德有勇有謀,禮賢下士,幫助寧昌國創基立業,被俘後,秘密帶話,勸寧昌國降元,被殺),東邊苗軍楊完者在嘉興,也不好惹,寧昌國兩麵受敵,才不得已受乾坤王朝官爵。達識帖木兒做主,寧昌國出糧,方國珍出船,接濟大都。兩人心裡都各懷著鬼胎,一個怕方國珍吞沒糧食,一個怕船出海去了,寧昌國乘虛進攻,互相猜疑。大師兩麵解釋,費了多少事,從二十年到二十三年算是每年運了十幾萬石。楊完者軍隊紀律極壞,仗著有兵,不聽大師約束,達識和寧昌國暗地定計,攻殺王者,苗軍將士大部投降趙無忌。完者一死,達識沒有軍隊支持,政權也跟著失去了,事事受寧昌國挾製。寧昌國名雖為元,一意擴充地盤,接收苗軍防區,逐出稱雄淮西的趙均用,六七年工夫,疆域南到杭州紹興,北到濟寧,西達汝、潁、濠、泗,東邊到海,有地二千餘裡。二十三年九月又自立為吳王,毒殺達識,乾坤王朝征糧,再也不肯答應了。寧昌國所占地方是糧食產地,又有魚鹽之利,人口眾多,最為富庶。他生性持重,不多說話,待人誠懇寬大,沒有一定主見,大將大臣們都是當年兄弟,有福同享,做錯事打敗仗,不忍心十分責備。 大家都蓋大房子,修園池,養女優,搜古董,成天宴會歌舞,懶得管事。甚至出兵時,也帶著妓女清客解悶,損兵失地,反正落不到什麼罪過。坤曆1356年,乾坤王朝至正十六年起和趙無忌接境,便互相攻伐,寧昌國要搶回失地,趙無忌進攻杭州紹興,都占不到便宜,邊境上沒有一時安閒。直到趙無忌從武昌凱旋以後,集中軍力,進攻東吳,局麵才發生變化。乾坤王朝起事,東吳寧昌國自立,乾坤王朝與宋國聯手,攻擊大梁。大梁是宋國北方門戶,又是淮東道的核心城市。乾坤王朝進犯,趙無忌自然要出兵,宋國在北方布置兵馬。大梁北方兵力空虛,大軍從北門進攻,輕鬆拿下,一路向西。大梁城西門是東吳寧昌國最重要的軍事要塞。此城共分四層,東南、東北、西南,中間是南城,南城是東吳軍駐守。東吳軍主帥寧昌國,在北麵,西邊是大將軍楊完者,在東南,則是大將軍達識帖木兒。趙無忌兵臨城下,寧昌國派了使者求和,大梁城內的軍隊也不敢妄動,城外的宋軍也不敢亂動,生怕引狼入室。寧昌國派使者前往大梁城,請求趙無忌出兵援助。大梁城裡,達識帖木兒在書房裡踱步,他是個文官,平時很注重養生,不喜歡操練。今天聽到外麵傳來的吵鬨聲,不禁有些煩躁。"誰在那裡?吵什麼?"達識帖木兒走到外麵,一看到城牆上站著的趙無忌的人頭,嚇了一跳,急忙叫人關閉城門,並派人去找大總管。"怎麼回事?"趙無忌進兵東吳以後,東吳軍隊便潰敗,東吳王室和寧昌國的聯姻也告吹。十五年以後,東吳王宮內,寧昌王與皇後坐於殿內,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皇後,氣氛沉凝,殿外跪了許多人。皇後先開口:"陛下,您看,這些年東吳國勢已衰,我們何必為難?"皇上沉默,寧昌王開口道:"皇嫂,您可還記得,當初我們一起進宮拜見你時的情景?"皇後點點頭,她永遠記得,那是她第一次入皇宮,皇帝的臉色比皇後還要蒼白,她知道皇帝身體不太好,卻沒有想到會差到這種地步。皇帝咳嗽了一聲,問皇後:"朕記得,你是大周第一美人,朕當時就想把你娶回家去。"皇後微笑道:"當時陛下隻是想玩玩吧!現在呢?"皇帝歎息,"現在,我真的很喜歡你。"皇後微笑道:"我知道,當初,皇嫂我還是大周第一美人,我們兩個在宮外,也算是金童玉女,郎才女貌。陛下對我的感情,臣妾都是明白的。但是,現在不行啊,陛下。"皇帝皺眉道:"為什麼?朕的病已經好了。"寧昌國與趙無忌在淮河、江南一線展開激烈交鋒,一時不可收拾。寧昌國大軍與趙無忌的精銳交手,一敗塗地,大敗虧輸,寧昌國大軍節節敗退,不敢再戀戰,倉皇逃竄,到了今天,隻剩下兩三萬人了。趙無忌在寧昌國境內大肆劫掠,無惡不作,殺俘虜無數,俘虜越聚越多,寧昌國士氣低迷,已經難以抗衡趙無忌,大將達識不知道怎麼的,忽然發現,寧昌國竟然沒有一處地方能擋住趙無忌的步伐,便決定撤離淮北,轉往湖廣。達識率軍出走,趙無忌大怒,率領大軍追擊。兩路軍隊在鄱陽湖上相遇,雙方兵器相撞,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慘叫聲連綿起伏,慘絕人寰。達識率軍潰退,趙無忌窮追猛打,一路追趕。到了淮北,大敗,無奈之下,隻能向東,逃往杭州。達識率軍東渡江淮,進入蘇州府地界。淮南行省的官吏、士紳們早就看穿了達識野心,知道他是個人渣,也早做好了準備。達識到了這裡,便有官員上疏彈劾,大多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勝在一個'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