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於地主熟悉當地情況,收運糧食比地方官員更方便、更省事,可以取消一層中承包,規定每收糧一萬石,收糧最多的四個大地主,由糧食首長管理本區出租糧食的收運。就這樣,作為官員和糧食首領的舊地主,與新貴族的新地主、新官僚一起,組成了新的統治集團。另一方麵,用殘酷的手段消滅拒絕合作的老地主,常見的做法是強行遷移,讓地主離開原來的土地,集中在淮陽、京石、東山、水溪等地,從底層榨取工資,徹底切斷當地權力。二是用嚴刑滅了他們,打著各種政治案件的幌子,牽連到各種案件,被掃**、抄家,烏格王朝的幾起重大案件,如歐陽劍通案、中玉辰案、孔隱案,屠戮了數萬戶,不用說,甚至當地肥皂族的逃跑也屠殺和沒收了數百個家庭。吳革命十九年,趙無忌宣布此案說:“溧陽、廣德、建平、宜興、安吉、長興、貴安、德清、崇德、蔣石祿三十七戶人家,如溧陽縣肥皂部下潘甫,教唆官員貪婪違法,沒有比溧陽縣三十七戶人家更頑固的人了,並通過自己的脅迫奪取政權。潘甫在逃,從溧陽被送到崇德夫人趙振生家。追兵回擊,農民趙振生奴隸和200多家家族全部被殺,帶杖的人全部被殺。一路上,一百七十戶家庭被送走,他們的房屋被沒收。“所有的富人都被屠殺了,沒收的土地當然還給了官員,然後皇帝獎勵新的貴族和新的官僚,並用屠殺的手段加速了地主的更迭。根據可靠史料,近三十年來,浙東浙西的民族巨石幾乎到了被滅亡的地步。為了增加政府收入,充分利用財力和人力資源,趙無極用了20年的時間,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測量和人口普查,這是幾個朝代和政治家在過去600年裡做不到的。測地的目的是因為近600年來沒有實地普查,土地簿記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不合格賬本大部分丟失,一半以上土地不在賬簿上,偷逃政府稅,而且一半的土地麵積和負擔不一樣,這是極其不公平的。地主的負擔轉嫁給貧農,土地越多交房租越少,交地越少地租,這樣富人越富越窮。經過實際測量,所有用於逃稅的土地都進行了登記。全國土地記錄了英畝土地的平方圓,編製了字體編號和土地所有者的名稱,並製作了一本文件簿,稱為魚鱗圖集,政府據此製定稅收標準。無極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國水田總麵積850萬77623公頃,夏秋兩季收獲小麥470多萬石,水稻2470萬石。與乾坤代全國1211.47萬多石水和人糧相比,增加了一倍半。乾坤代的水產品占總產量的60%。全國水庫、湖泊、河道、鹽堿地等地的儲存水產品,占全國水產品的10%。全國糧倉儲存的糧食總額是全國糧食總儲藏量的30%,糧食總儲備量達到驚人的100.2億斤,而且糧價不降反漲,一直持續高居全國糧食市場的頭把交椅。 全國水產品的價格,從未跌過。全國各種商店的銷售額,從未低過10元錢以內。全國的各種物資,都是由地主控製的,所謂的地主控製,也隻有在農閒、閒散的時候,才能擁有大量的土地,用來養活自己和手下的佃戶,以及農業稅和地主收支平衡,形成一個穩定的良性循環。這些都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當今天子,在位時期,對土地和地主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一心想要修改這個弊端。但是,天子畢竟不是神仙,他無法掌握天下所有地主,所以,他必須找到一個替補的地主。於是,他開始征召士族和豪門世家,組織起一次又一次的土地審批,以及土地的整頓工作,在一個星期前,已經完成整個土地審批工作無極二十六年(公元1392年),全國水田總麵積760萬78635公頃,夏秋兩季收獲小麥464萬石,水稻24800多萬斤。全國水稻畝產量達到了驚人的6000萬噸,水稻產量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恐怖。全國旱災嚴重,水稻收成減低,夏天糧食供應不足,導致糧價瘋漲,水稻價格飛漲,糧價飛漲,全國糧價飛漲......無極二十六年(公元1388年),全國旱災嚴重,水稻價格瘋漲,水稻價格飛漲,全國糧價飛漲......全國農業部門已經無計可施,隻能采取緊縮的措施,把糧食儲備的空間壓縮,保證糧食儲備,並儘快把糧食轉移到各縣鎮。全國糧食儲備嚴重缺乏,農業部門急需調整糧食收購和儲備,儘快將所有糧食轉換成現金,並提高物價,保障農業收益,使糧食價格降低。糧食收購和儲存,是農業部門最關心的事項。糧食收購是由糧食總負責人李誌華擔任,負責轉運糧食,負責調配糧食的儲藏。糧食總負責人的職位是全國糧食總監這一項收獲的數字是非常巨大的,按照計算,這筆錢將會用於建設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一座城市。而這些稅收,對農民和土地的負擔很大,因為地方官員要求每家必須繳納5%的稅賦。農民隻能繳納一半,剩餘一半交給地主、新貴族,並由新貴族再補繳1%。而土地的主人,除了交稅外還得承擔稅賦收入,並繼續勞動,而稅賦收入則要交給官員,官員又要交給富商。而這麼龐大的一筆資金,全靠農業稅和商稅,以及官商勾結,才能維持住整個地方的運轉和發展。這也是曆史書上常見的一幕幕,大災難前,地主們在土地上撈足好處,然後用土地作抵押,借此賺取更大的利潤;而在大災變之後,土地上的利潤也不會減弱,但是稅收卻大幅度減低。在大規模的戰亂中,農業稅、商稅等稅收收入,大部分落入軍隊和官吏手中,留在地方的隻有一些少數的稅費。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情況。當地官員和士紳都明白,這些稅收是一筆天價,但是他們卻樂得坐享其成,因為稅收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