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之起,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實現經濟的政治的民族的地位平等。在民族方麵說,大明帝國的建立已經使漢族成為統治民族,有壓迫少數民族的特權,而無被異族壓迫的痛苦了。可是,在經濟政治方麵,雖然推翻了異族對漢族的特權,但就華夏本身而言,地主對農民的剝削壓迫特權,並沒有因為胡人的逐走而有所改變。乾坤王朝末地農民,大部分參加明軍,破壞舊的統治機構。地主的利益恰好相反,他們要保全自己的生命財產,就不能不維持舊秩序,就不能不擁護舊政權。在戰爭爆發之後,地主們用權力來組織私軍,稱為民軍或義軍,建立堡塞,抵抗農民的襲擊。這一集團的組成分子,包括現任和退休的官吏、鄉紳、儒生和軍人,總之,都是豐衣足食、麵團團的地主階層人物。這些人受過教育,有知識,有組織能力,在地方有號召的威望。雖然各地方的地主各自作戰,沒有統一的指揮和作戰計劃,戰鬥力量也有大小強弱之不同,卻不可否認是一個比乾坤王朝軍隊更為壯大、更為頑強的力量。他們決不能和明軍妥協,也不和打家劫舍的草寇或割據一隅的群雄合作。可是,等到有一個新政權建立,而這一個新政權是有足夠的力量保護地主利益、維持地方秩序的時候,也就毫不猶豫擁戴這一屬於他們自己的新政權了。………同時,新朝廷的一批新興貴族、官僚,也因勞績獲得大量土地,成為新的地主{武即四年十月的公侯佃戶統計,六國公二十八侯,凡佃戶三萬八千一百九十四戶)。新政府對這兩種地主的利益,是不敢,也不能不特彆尊重的。這樣,農民的生活問題,農民的困苦,就被擱在一邊,無人理睬了。趙無忌和大部分臣僚都是農民出身的,過去曾經親身受過地主的剝削和壓迫。但在革命的過程中,本身的武裝力量不夠強大,眼看著大明王是被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和孛羅帖木兒兩支地主軍打垮了的,為了要成事業,不能不低頭、小心,爭取地主們的人力財力的合作。又恨又怕,在趙無忌的心坎裡,造成了微妙的矛盾的敵對的心理,產生了對舊地主的兩麵政策。正麵是利用有學識有社會聲望的地主,任命為各級官吏和民間征收租糧的政府代理人,建立他的官僚機構。在這一點上,和明朝的地主階級是不太一致的。這樣做,可以讓地主們獲得更多的地盤和財富,也能增強地方官員對地主們的信服力,讓地方官員們更容易接納新政權的製度和政策。另一方麵,也能減輕地主們對地方官吏們的欺辱。畢竟地主和民間農民的利益不能共享,這樣做是不對的。 在趙無忌的內心深處,他還是希望地主們的利益能與他共存的,而且他還是很願意幫助新政權的。可是,現在地方官僚勢力的擴張越來越快,新政府也越來越穩固,他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他的內心在掙紮,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有兩股勢力在進行著激烈的角逐,他必須選擇一方,那麼這一方必定要失敗。他必須選擇站在新政府的這邊,才能讓他獲得更大的利益,這對他本人,是極其危險的,甚至會讓他的政治生涯終結。但在此之前,他要確保自己是站在新政府這邊的,這就需要在地方官吏們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如何確保呢?很簡單,地主的財富、資源和地盤,都是不會被外界侵占的而反麵,就利用地主的力量,把這些地主的地盤占為己有,成為新的土皇帝和政客,從而鞏固自己的利益。趙無忌是個非常聰明且具有天賦和才乾的人,他在革命過程中,發現了這種利益平衡,就把握住這種平衡的核心,把自己和地主們捆綁在一條繩子上。而在這種情況下,地主們的利益就會得到很大的增長,這就使地主們的權勢越來越大。這些人在這次的戰爭中,表現非常突出,尤其是趙無忌這個新政權的首席執行官,他在戰場上所展示出的勇猛和智慧,贏得了大多數地主階層的讚賞和擁護。在這樣的環境下,趙無忌成功了。他在戰爭的過程中,在地主階層中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領導集體,並在戰後的政治局常委會中,提議由新政權的代理人擔任國務院秘書長兼國防部長,同時還要擔任大總統兼大司令。這個提案一經提交,馬上被通過。這是曆史上的一件重要的政治轉折性事件。這意味著,在新政權的領導下,原本地主階層的勢力範圍將擴大。這種情形下背麵則是利用舊地主的勢力,以他們為基礎,推行大力提高商業稅的政策,增加工商業,擴大商品流通範圍,使得地方百姓能夠買得起價格便宜又廉價的貨幣,從而達成地方經濟繁榮,使得商業繁榮,帶動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的目標。這一次,趙無忌和一眾地方官員,以及其他農民,在京城參加會試的同窗好友,共同舉辦了這麼一場大會,為的就是讓他們見證一個嶄新的大明王朝,一個真正的新朝廷的誕生。這是趙無忌一貫以來的信仰,是他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他希望自己創造一個和前世一模一樣的新王朝,讓大明的曆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筆。.............................................................................."你叫趙無忌?"坐在台下聽課的趙無忌,突然感覺到有人在喊他,不由抬起頭來,隻見一個穿著黑色長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