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紹震忠厚老實,無見識,也沒有整個的計劃。所占的地方雖大,卻守不住,打過來,打過去,拉鋸戰隻是苦了老百姓。新水位置不夠好,遷都到漢陽,丞相倪蠻子(文俊)兵權在手,譚紹震給製住了,動彈不得。乾坤王朝正十七年,坤曆1357年九月,文俊謀殺譚紹震不成功,出奔黃州。部將沔陽人張元建,家世打魚為生,在縣裡當秘書,不甘心被埋沒,投奔紅軍,立了戰功,做領兵元帥,懷著一肚子野心,沒處施展。文俊逃到黃州,正是他的防區,用計殺了文俊,奪過軍隊,自稱平章,向東侵占安慶、池州、南昌諸地,和趙無忌接近。兩軍常起戰事,互有勝負。乾坤王朝至正二十年五月攻下太平,大軍進駐采石,以為克日可以占領應天,使部將殺了譚紹震。急性子人,也等不及擇日子、選地方,就以采石五通廟做行殿,暴風雨裡,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儘有江西湖廣之地。群雄中張元建的軍隊最精銳,疆土最廣,野心最大。趙無忌在應天,張元建看來是碗裡的肉,伸手就拿到。使人和寧國昌相約,東西夾攻,親自帶領水陸大軍從江州順流東下。水軍大艦名為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鼇等,共一百多艘,戰舸幾百條,真是“投戈斷流,舶千裡”。消息一傳到應天,大夥都嚇慌了,有人主張投降為上策;有人說不如放棄應天,躲過風頭再看;主戰的提出主動出擊太平,牽製張元建兵力。七嘴八舌,亂成一團。膽子小的竟背地收拾細軟,盤算城破後的去處了。趙無忌沉住氣,單獨和諸葛南風在臥室內決策。投降不是辦法,逃走更不是辦法,目前的出路隻有抵抗。抵抗有兩種戰略,一種是兩線同時作戰,東西兼顧,兵力一分,必敗無疑。另一種是迅速集中全力,看準敵人弱點,做致命的一擊,然後再回師來對付另一線,這還是兩線作戰,不過有個先後緩急。問題焦點在於爭取主動。第一種打法很現成,等著就是了,不過很吃虧。第二種打法當然好,可是,第一,先打誰?第二,如何抓住有利機會來打?第三才是如何打。一句話,是要爭取主動。研究兩線形勢,主敵是張元建,配角是寧國昌。兵力陳強、張弱,士氣陳驕、張餒,水軍陳多、張少,那麼,就看得出來,隻要有辦法先打擊陳軍,造成一次大勝利,張軍勢孤,連進攻都不可能了。但是這樣一來,張元建勢大,寧國昌也勢大。如果先打張元建,那麼,就等於是在給寧國昌機會,讓他趁虛而入。如果先打張弱,張強,又不可避免地和寧國昌碰上,那是得不償失。第二種方案更好,不需要耗費大量的物資和財富。隻要把張弱、張強、張餒三人擊潰,張元建勢必大傷元氣,不敢繼續攻擊寧國昌,隻能退守漢陽,這樣,自己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寧國昌。 不過,這樣一來,自己這邊就有些麻煩了,寧國昌不可能給自己機會,一定會緊咬住自己不放。怎麼才能解決這個麻煩呢?趙無忌思考良久,想不明白,便乾脆不去想。反正事情都已經發生了,還是先解決眼前的難關吧!他和寧國昌打過幾次交道,知道寧國昌的性格。寧國昌的性格很直,不喜歡拐彎抹角。他不喜歡玩什麼陰謀詭計,但是,如果自己能夠借著張弱張強兩人,讓他和張元建起衝突,那麼,這個事情也就簡單了,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寧國昌。想到此,趙無忌吩咐下去,召集人馬,開始布置作戰。第一步是打聽張軍的情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樣一來,就能避免先打陳軍的風險。打聽到,張軍有三萬水軍,兵馬精良,水戰能力強悍,而且,張軍在水戰上經驗豐富,戰鬥意誌強烈,是一支難啃的硬骨頭,要想打垮張軍,必須有先發製人、以逸待勞、快刀斬亂麻的辦法,這是一個大問題。先發製人,快刀斬亂麻!這個問題,趙無忌已經考慮過了。他認為,首先要把張元建打服,打怕,讓他明白自己的厲害,知道該怎麼辦。其次,是要把張元建逼迫得遠離應天,不再與他作對。如果他還留在應天,就得防備張元建反撲,這個防備,需要時間,需要精力。趙無忌覺得,既然要先發製人,就要讓張元建先感受到危險,讓他害怕,讓他畏懼。這樣一來,就能在短時間內瓦解張元建的意誌,達到削減他兵力、物資的目的。這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要想個辦法,徹底擊潰張元建。張元建的兵馬數量眾多,水軍精良,兵馬素質高,要想把張元建的兵馬打散,不是容易的事。"我覺得還是主攻張軍。"趙無忌想了片刻說:"他們是主力,我們不用擔心會遭到突襲,而且兵力眾多,有很大的優勢,打他們容易,但是想要一舉擊潰,難度太高了。"諸葛南風說:"可是我們現在兵力薄弱,隻有三千餘人。""這個好說。"趙無忌說:"隻要我們堅持到最後,把所有人都招募過來,就算打不贏,也可以保存自己。""你的意思是,要打散他們?"諸葛南風眼睛亮了一下。趙無忌點頭:"沒錯!張元建現在占據著絕對優勢,而我們卻不占據主要優勢。隻要打散張元建的主力,那麼,他們也就不足為懼了。而且......"他停頓了一下,說道:"現在他們不可能不管他們的將領的死活,一旦發動攻擊,他們的軍隊肯定是潰敗。到時候,張元建的軍隊就不足為懼了。"諸葛南風想了想,說:"我讚同你的意見,隻要他們不能組織起有效的反撲,那麼就是勝券在握。""你有什麼好的計劃嗎?""我的計劃是,把他們調離黃河沿岸。""調離?"